《小婦人》Louisa May Alcott
「世界上有很多像貝絲這樣的人,害羞安靜的坐在角落裡,直到有人需要她們。她們如此欣然地為他人而活,沒人看見她們的犧牲,直到這隻火爐邊的小蟋蟀不再發出鳴叫,這個陽光般的甜美存在消失不見,徒留寂靜與陰影。」- p.69

 

84834572_2866146456946234_2567188178582634496_o.jpg


世界紛紛擾擾,她們始終純真善良。

故事從聖誕節前夕開始說起,馬區家四姊妹接連抱怨著生活上的不滿,一同哀怨沒有禮物的聖誕節。而母親的一雙舊鞋,卻讓她們忘記了自己沒有的聖誕禮物,四位小婦人決定給母親一個驚喜。

「在聖誕節早上,這幾個忍著飢餓的女孩將早餐送人,自己只有麵包和牛奶可吃,但我想這座城裡沒人比她們更快樂了。 」

我一直覺得「分享」本身就是一件能使人心靈感到富足的事。可是這種快樂,是在實際去做之前不會體認的事。甚至是十幾歲的我們不見得願意的事。當妳剛開始擁有一件一件屬於自己的東西時,不是誰都能輕易與人分享的。因此故事這段落特別讓我感動和印象深刻。

「瑪格麗特獨自坐著,淚水常常落在手頭的工作上,體認到自己過去多麼富足 — 擁有愛、保護、平靜、健康,這才是人生中的福氣,比金錢能買到的東西都還珍貴。」

「艾美彷彿聽見了,睜開眼睛、伸出手臂,臉上的笑容深深觸動了喬的心。」

心愛的事物消失會讓妳心痛,心愛的親人消失卻會是一輩子的心洞。為了平凡小事的爭執,幼稚的報復行為,卻是手足間最平凡深刻的寫照。

「沒錯,喬。寧可當個快樂的老小姐,也好過當一個不快樂的妻子,或是急著想出嫁、逾越分際的女孩。」

《小婦人》是馬區家四姊妹的青春物語,也是馬區太太身為母親、妻子、女人、女孩的箴言。個性截然不同的女孩們在世界紛擾之中仍純真善良的成為她們夢想中的小婦人。

「女兒們,有件事要記得,媽媽永遠願意聽妳們傾吐心事,而爸爸是妳們永遠的朋友。我們兩人不僅相信也同時希望,女兒無論成家或單身,都會是我們一生的驕傲及安慰。」

文章標籤

Loro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北家族,違章女生》李屏瑤
「小時候的『 今天 』就是一切,每個當下、每個小時、每個遊戲都是珍貴而嶄新的體驗,還沒有力氣想明天,也不懂那些未來的未來。好像沒有什麼可失去的,當然沒有什麼可懼怕。」 - p.39

 

77070999_2787903894770491_3881837776231989248_o.jpg
 

生而為女生,我很快樂。


柔軟和強韌堆砌而成,鐵皮加蓋的違章女生。李屏瑤以親身經歷的成長故事,寫著「如果我是男生就好了」變成「生而為女生,我很快樂」的轉折。

「後來,我終於理解媽媽口中的『 正常 』是什麼。正常是大多數人的選擇,是中間值,如同有人喜歡正常,有人喜歡半糖去冰,有人喜歡無糖少冰。正常不是正確,當你跟大多數人不同,不代表你不正常,你只是比較特別。」

人們喜歡以自己認為的樣子去對他人設立框架,在框架之外的模樣就是「違章」。但其實從來沒有人應該要活成什麼樣的絕對公式,你的人生由你自己定義,每個人都是特別的一個人。

「肉體的疾患可以被看見、被指認,靈魂的多半被忽略,即使再怎樣大聲疾呼,世人常常只看見皮相。下雨的晚上我在路上走,沒力氣撐起手上的傘,有些人的生命就是這樣在雨夜來回走,別人還會責備,你明明有一把漂亮的傘,撐起來不就沒事了。他們不明白,有的人就是走不出這一場雨。 」

有晴天就有雨天,有雨天就有晴天。一直認為日子總會雨過天晴,但也明白有些滂沱大雨是怎麼淹沒自己。那一把漂亮的傘需要有人為你撐起,陪你走過風雨。或是需要自己找回勇氣,慢慢拿起。

散文讓人喜愛的總是那些人生裡似曾相識的瞬間,因為那是你能明白的感受,是兩顆柔軟而強韌的心相遇。

「古文的『 恨 』不是現在理解的那種恨,而是遺憾。後來,我總算學會了如何去愛,去恨,去哭或是笑。那些如果句被一句一句漸次刪去,慢慢調整到喜歡的頻率,吃喜歡的東西,過喜歡的生活,生而為女生,我很快樂。」

 

文章標籤

Loro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停車暫借問》鍾曉陽.
「路很長,從夕暮駛入黑夜,簸簸頓頓,教人想到乖蹇半生,最後仍是獨自一人睜著眼睛走進黑暗裏去。她只希望永遠走不到盡頭。」- p.199


73133583_2763001960594018_8518428884079738880_o.jpg

一生只為一段情,
一世只愛一個人。

 

18歲的鍾曉陽寫了趙寧靜的乖蹇半生,與日本男子的短暫相戀;與林爽然糾葛半生的相愛。

「她覺得他不大講話,可是做甚麼都專注一致,無論甚麼事,只要他一做,他就全心力都在那上面,整個人整個魂都在裏頭,甚至吃黃豆,吃蘿蔔,或者戀愛。 」

戰亂之下的愛情故事,常見的時代劇本。吸引我的從來不是故事,而是字裡行間流動的情感。一句看似輕描淡寫的敘述,就是他們相愛的證明。

「寧靜整個人撲在牆上,聽得牆外咚一下的皮鞋落地聲,她死命把耳朵撳在牆上,聽著聽著,腳步聲就遠得很了。」

很喜歡鍾曉陽的文字,以一段文字畫面滿載人物情感。彷彿能在讀到「腳步聲遠得很了」的同時聽見趙寧靜心碎的聲音。

「動人的愛情故事實在少」動人的其實也不是故事本身,動人的始終是之間的情感。比起故事著重描寫趙寧靜和林爽然之間的糾葛情感,我個人卻偏愛前段「妾住長城外」與日本青年的小情小愛。

「黑暗中,一把鏽紅油紙傘斜簽角隅,是那次千重送她到街口,逼著她要她撐回家的。」

故事的後來並不難揣測,也同時印證那個時代的女子終究必須以一段婚姻保有在這世上的立足之地。而乖舛半生後的相遇,卻還是只能等眼淚風乾。

「她抿嘴一笑,鼻子酸酸的。她不是他人群中的人,在他的人世上,她是沒有立足之地的。 」

文章標籤

Loro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那些得不到保護的人》中山七里.
「到底是哪裡不同,利根也說不上來。只是和三人在一起的那些日子比起來,感覺得出有一絲很像腐爛的味道。只不過不是東西腐爛的味道。是人,以及其生活本身爛掉的味道。」- p.242

 

69538290_2718158045078410_2922235159094755328_o.jpg
 

沒有人不需要保護,也沒有人應該被殺。
原來活著是一件如此艱難的事。


福祉保健所的課長三雲忠勝被殺了,他是一個好人。
無論在家庭還是職場都是受人尊敬的平凡好人,卻遭嫌犯綑綁在空屋中,活活餓死了。故事就在一樁駭人聽聞的命案下揭開序幕,隨著刑警笘篠偵查命案的步伐,陰暗角落裡那些得不到保護的人們逐一出現。

「遇害的是一個平凡的好人。但笘篠覺得這背後是一片深不可測的黑暗。」

殺害好人的人,是壞人嗎?抱持著想知道壞人是誰的好奇心讀這本書,卻在我所猜想的壞人出現後開始對他產生的同情心。是不是在我們了解所謂的犯案動機後,就很難只以「他做了壞事,必須懲罰」的心態去看待一個痛下殺手的人。

一體兩面不足以解釋這世界,也不足以論斷一個人。有太多的緣故可以促使犯罪的發生,然而緣故不見得都是邪惡的。

好人之死後,是君子之死。
而兩名死者的關聯是窮人之死。

「存款終於見底了。廚餘的量之所以減少,是刪減了伙食費。調味料之所以少得很快,是以重口味來彌補少量食物。」

生活困苦,因飢餓而死在我們視而不見的角落反覆上演,沒有能力維持生計的人要如何活下去?政府提供的生活保護究竟保護了誰?「利根不會不知道,餓死遠島惠的不是單一個人,而是鹽釜福祉保健事務所的方針。」

作為一本社會派推理的小說,我很喜歡中山七里的故事語言。雖然是推理小說常見的元素,比方說命案的開頭。但他以不同人物視角漸漸拼湊出故事的樣貌,讓主題一點一滴浮現在讀者眼前,層層堆疊出他想探討的是日本福利制度。

和日本社會型態相近的台灣,其實也正面臨著相似的問題。「用來養一群明知會再犯的犯人,和不願拿出來救濟人微言輕的窮人的,同樣是稅金。法律和扭曲的信條保護了不值得保護的人,卻對非保護不可的人視而不見。」

人民繳納的稅金需要用在太多太多的地方維持一個國家的運作,要如何能全面保障到人民福祉,實在是一個艱難的課題。我想,這一切只能不停的修正。

「年老又貧窮,普通人會在日常生活中漸漸失去光彩。然而遠島惠這名女性或許是生性堅毅,或許是天生樂觀,總是生氣勃勃。 」

活著是一件艱難的事,是一件不是你想要就一定能夠的事。但至少我們還能努力將活著的每一天填滿光彩。

文章標籤

Loro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廢墟少年》李雪莉、簡永達.
「他被迫承擔與年齡不符的責任,還有不必要的窘迫。原來,長大的滋味一點也不浪漫,反而更像場無法停下來的長程馬拉松。」-p.220

 

68600690_2700407050186843_4510707523367469056_n.jpg
 

浮在海上的冰帽,埋在海底的冰山。


這本書是報導者團隊的深度專題「廢墟裡的少年」,以記者之筆,寫下少年們的故事。在書寫他們的困境與掙扎中,報導者也探討少年的家庭結構、高風險家庭的成因及政府應對政策。除了聆聽少年的故事,還採訪了社工所面臨的難題。

以人物故事報導帶入議題探討,不僅讓人看見廢墟少年在困境中的生命力,甚而反思社會究竟該如何幫助這些孩子?

「江江和小旭都向我們吐露自己曾想過個『正常的生活』,但與所謂『正常』的世界之間,有個突破不了的結界,他們就算想跨過,也很少人願意給他們機會重新來過。-p.206 」

「金輝說他之前沒自信、怕出糗,沒有前進的欲望,但經歷過在中橫縱走,一天走過四十二公里後,人生就像褪去一層舊的皮,他意識到不能空等、不能害怕失敗,『我知道等,也永遠等不到要的東西。』-p.84 」

無論任何人,活在這世上都必須靠自己的力量去爭取想要的人生,但是,我們擁有的力量卻始終不平等。家庭失能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背負的是階級複製的枷鎖。不穩定的經濟來源導致少年們連受教育的權利都失去。

一個未成年的少年,每一天睜開眼想著的是下一餐在哪?明天還有沒有地方住?沒有選項的人生,他們只求平平淡淡地過下去。

他們,真的只能過普普通通的日子嗎?
他們有沒有機會翻轉自己的命運?

在這個連大學學歷都會失業的時代,國小、國中畢業甚至有前科的他們要如何踏入這個新鮮人競技場呢?
書中提及基金會和中小企業合作的方式,讓這些孩子有座橋樑能通往友善安全的職場環境。雖說,要讓這些少男少女脫離黑工市場仍是漫長戰役,但只要社會願意伸出手,拉住正在努力往上爬的他們,他們也能擁有新的希望。

「受傷的不會只是數萬個家庭,犧牲的也不只是底層兩代人。終究,因為經濟資本和文化資本的匱乏,造成的貧窮世襲和階級固化,會在某個時間點以社會無法預期的方式,給我們一擊。 -p.103」

社會有責任,讓這群少年,好好活著,看見希望。

新聞報導裡不乏育幼院暴力、性侵事件被揭露,原本是要保護受傷孩子的家,怎麼就成了傷害孩子的地方呢?

「那一刻我才清楚,育幼院裡權威教育的本質,雖然是替代性家庭,但育幼院終究不是家,我們永遠都是被管理的一群孩子。 -p.190」

每當看見某縣市驚傳虐童、家暴事件,我總會浮現的想法是「快帶這些孩子到安置機構吧!」我以為那是最安全的避風港。讀了這些故事才明白,安置機構始終不是孩子真正的家,機構也有自身面臨的難題。寄養家庭也許能提供更多關愛,但程序卻十分繁雜。

高風險家庭的孩子們在社會生存面臨的難題常常被遺忘,每一天都在和命運搏鬥的他們需要的從來不是可憐與同情。重新與社會和社群連結才是最重要的。命運多舛的少年需要機會,需要希望,需要相信廢墟裡也有天光。

透過這本書我才了解那些我們在街上瞥見的年少身影,有多少或許是身不由己,有多少比我更堅強的活著。讀完這樣的報導總覺得無力的是不曉得自己能幫助些什麼?但我知道其實我們能做的很多,也明白我們能幫助的有限。不過,就算我還沒有寬闊的雙臂能擁抱他們,也能伸出手給他們鼓勵與肯定。

「這群底層男性,以及他們的家庭和下一代,像眾多龐大的冰山,我們看見的廢墟少年,只是浮在海上的冰帽。但未被覺察的、深深埋在海洋深處的,是一個個被時代巨輪輾壓的家庭,而那是源自經濟變遷、勞動人口的流動和婚配組合改變的歷時結構。像是反諷著號稱進步著的臺灣,他們的無語是一個震耳欲聾的存在。- p.103」

文章標籤

Loro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說了謊以後》Sarah Pinborough 
「 因為與他共處,就好像剝開一層又一層細緻的皺紋紙,然後發現其中包裹著那個你小心地藏匿起來,並逐漸淡忘的珍貴寶物。」- P.72

 

67465086_2686096924951189_2096276634125467648_n.jpg
 

在那之前,信任是誓言;
在那之後,真相是謊言。

 


16歲的艾娃有自己的秘密;她的母親麗莎也有秘密;母親的摯友瑪麗蓮也有秘密。在這些以謊言藏匿的秘密之中,隱藏了恐怖的真相。

隨著艾娃拯救一位意外落水的男孩之後,過去的謊言,無法隱瞞的真相也將逐一被揭開。儘管秘密掀起的波瀾使她們的生活開始分崩離析,但為了彼此,她們也找回了面對真相的勇氣。

「也許一切都會沒事,也許只是我瘋了,也許是我自己打破了相框,也許是我自己崩潰了」

這是以三個時間點、多重視角交織而成的故事。故事的敘述方式讓人想起《列車上的女孩》,情節較沒那麼緊湊,但總在我讀得索然無味時,出現驚人的轉折。

一開始一直覺得很像在讀少女的日記,16歲艾娃的煩惱。不過故事絕對沒那麼簡單,麗莎的祕密被揭露後,就像一個誘餌,吸引我想儘快知道真相。我覺得是一本讓人不自覺想一直翻到最後的書。

「人體的細胞每七年會完整代謝一輪。所以本質上,我們都和七年前的自己是完全不同的人。這讓我覺得,大家之所以對別人的過去如此著迷,是因為我們都已經不同於當年。 」

以此為理由,麗莎從不談過去。不談的原因是,她的過去是悲慘駭人的。

這段話我還真的去搜尋了是否有細胞七年代謝一說,其實這似乎也有諸多說法。但就假設,如果細胞真的會每七年完整代謝一輪,那麼我們會是不同的人嗎?

忽然想起在《德布希小姐》看過的一個問題, 「如果一艘船上的木頭被逐漸換成新的,直到全部的木頭都被更換過,這艘船還是原來的船嗎? 」相似的邏輯,不同的本體,答案一樣嗎?

故事的最後是謊言覆蓋了真相,因為失信的諾言而撒下的謊,讓許多人都付出了代價。說了謊以後,無論有沒有被拆穿,都會產生傷害。沒被拆穿的謊言會想雪球般越滾越大;被拆穿的謊言則會掀起難以預料的波瀾。

人,為什麼會說謊呢?

文章標籤

Loro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誰辯護》Sarah Langford.
「德瑞克陷入恐懼的陰霾。他回到家後,整理好書桌,把一切物件歸檔,為所有他愛的人寫下留言,再小心翼翼地燙摺合唱團的制服,準備交給下一位要穿的人。然後,他結束了自己的生命。」-p.73

 

65670804_2672336979660517_1233168703630082048_n.jpg
 

法律之前,「人」才是主角。
11則法庭故事,無止境的人性思考。

 


這本書是作者將自己經手的案件寫成11則法律故事,除了讓人一窺法律工作者在辯護過程的內心感受,也引發讀者一同思考每個故事的背後隱含的人性議題。

如果只是平鋪直敘的訴說案件,對於不熟識法律的人們想必是枯燥乏味的。而「故事性」正是這本書吸引我閱讀的原因。透過作者的描述,被告人像是親口和我訴說著他們的故事般,我迫切地想了解事情發生的經過、被告的動機,因此不停地翻動頁面。

「身為女人,沒有比被他人宣判為不適任的母親、被剝奪身為女性的原始部分,還要來的更糟糕的罪名了。」

書中不乏關於家暴、離婚、監護權相關的案件。相愛之人變成相惡之人的戰役,法庭之外的孩子成了彼此的籌碼。有自主意識的孩子為自己出庭,還年幼的孩子呢?他的未來成了一場賭注。再多的數據研究也無法擔保究竟哪樣的決定才是正確的,而法官決定的權力卻主宰了一個孩子能不能在自己父母身邊長大的權利。

現今,孩童遭受虐待的新聞頻傳,我們或許會歸納出有某些行為、童年背景、性格的父母有更高的機率虐待自己的孩子。這些可能性是許多人相信的,而在一個嘗試改變自己,讓孩子留在自己身邊的人面前,我們能確定這樣的可能性是絕對的嗎?我們能輕易決定孩子的未來嗎?兩難的心情是讀每則故事不斷浮現的。

「事情從不會只有一個面向」的真理,在法律的故事顯而易見。而法律的故事就是人的故事,人的故事即是生活中處處可見的。

「我站在車站一角等待火車來臨,趕不走那股只能隨人擺布的無奈。」

除了家暴、離婚、監護權的案件,也有盜竊、性虐待、販毒的案件故事。故事裡有人堅決不願為了沒有做的事情認罪,也有人背負從沒犯過的罪行,只因為他要的不是公正的判決。有人分明是罪責最重之人,卻被判處最輕量刑。

「我們要記得,每件案子所激起的漣漪,遠比在法庭發生的一切更深遠悠長。這一切,我絕對不會再忘記。 」

文章標籤

Loro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可是我偏偏不喜歡》吳曉樂.
「在此,我想要指出一種權利,是若有人把你的手往明火上扯,你就疼得十指連心。不必假裝堅強,不必從中鍛出什麼削鐵如泥的硬道理。」-p.149

 

64283706_2660065314221017_4906530768768991232_n.jpg
 

世界上人人稱羨的物事,偏偏,我就是不喜歡。


若曾讀過《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想必仍然記得曉樂自己的故事。我一直對曉樂的媽媽印象深刻。只就學到國小畢業的母親對知識的渴望;帶著兩個年幼的孩子在書店閱讀的身影。這本散文集,再次提及了母親的故事,以及曉樂自己從小到大的一些感受。

「對女性而言,成就如玫瑰,半是浮華,半是苦刺,手放錯了位置,是會扎出血來的。」從不厭倦讀著每位女性在人生中的真實經歷,因為明白那些憤懣的情緒是如此強烈。女性經歷的書寫之外是令人動容的家庭故事,有幸福美好的一面,也有愧疚難堪的一面。

「鴨子怎麼會生出天鵝呢?我生平見過最溫柔、最友善的控訴,再也想不到其他一種表達方式,比這樣的言語還委婉深沉。」親人間的關係一直是我覺得最珍貴也最奇妙的,誤解與諒解經常發生,而我始終想不出世上還有誰能如此原諒自己口無遮攔的傷人,卻還深愛著你。(當然我知道還是會有例外情況的。)

讀這本書像是和曉樂一起回憶她眼裡的世界,從懵懂無知的孩童時期到漸懂世故的三十歲。我喜歡她直率的書寫真實感受,也喜歡文字間流露的那顆透明的心。「有些開罐器不是為我這種人設計的。我得把開罐器交給另一個自己,一個比較不像自己的自己。」寫作,我想就是她專屬的開罐器。不需要交給其他人的那個開罐器。

「在胸臆儲存一些會咬人的回憶,左膝放牧一片瘀青,沒那麼可怕的。它們是另類指南,教你明白,世界上有些地方,你去了,會痛,不去,便快樂;有些物事,你碰了欣喜,不碰,就傷心。」

文章標籤

Loro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單車失竊記》吳明益.
「靜子靜靜地聽,她不提醒他什麼,也不對那些話表示意見。只是在他騎車的時候,把頭偏著貼在這個男人的後背,那會聽到一種不成語言的,悶悶的、低沉又帶著體溫的聲音。」-p.298

 

61465582_2644339122460303_1714407557080023040_n.jpg
 

消失的單車,被遺忘的時代。
每一個零件縫隙裡的故事,拆解組合。

 


故事從失蹤了二十年的父親及一輛幸福牌腳踏車說起,主角在找尋腳踏車的過程中拼湊歷史,敘述了關於單車失竊的記事。

「故事總是在你無法得知自己是如何從過去來到現在的此刻而存在,我們一開始往往不懂它們為什麼在時間磨損下仍然冬眠似的在某些地方活存著,但在聆聽時,總覺得它們被喚醒後,隨著呼吸進入你的身體,像針一樣沿著脊椎鑽進你的腦袋,然後又忽冷忽熱的刺在心上。」

一台腳踏車的失竊記,涵蓋了二戰戰史、台灣史、台灣單車發展史、動物園史、蝴蝶工藝史……。對於我而言,那是如此遙遠的時代,但在讀著故事時,卻仍然感受到情感的流動。好像事件發生時,我曾親眼目睹過。

吳明益在後記中提到:「透過這樣一個從尋找腳踏車,意外進入某個時間之流的故事,我期待讀者與書中人物彼此能感受到彼此的情感、踏踩時的頻率、汗味與不協調的呼吸、流淚與不流淚的悲傷。但沒有人停下來,不必彼此呼喚、親吻,就只要無聲、艱難、飢渴又平靜地踏踩下去。」

我聽過台灣有蝴蝶王國的稱號,但我從不知道以蝶翼作畫的歷史。我聽過新聞裡報導大象林旺爺爺,但我從不知道牠曾是一隻戰象。神秘的銀輪部隊、蝶畫的製作過程、大象林旺的一生,在虛構的小說故事下是真實的歷史。那些我只瞥見影子的時代,如今在這本書裡化為文字。

「我想著這父子倆之間的關係,就好像溪流隔開的望鄉山和鹿窟山,固執地守在兩旁。它們聽見彼此喊叫的聲音,卻又假裝沒聽到。」書中提到兩對父子,阿巴斯與巴蘇亞、主角與父親。父子之間的關係、情感或許不是這本書的主軸,卻是讓我印象深刻的片段。

「老鄒不在了,巴蘇亞也不在了,連原本的河岸都不在了。飛行眼鏡不見了,土芭樂樹被砍了,那隻白頭翁也不知道飛到哪裡去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物、事終將消逝,歷史也有失竊的時候。一本簡單來說是找尋單車之旅的故事,但在跟著主角一起找尋失竊單車的過程中,我著迷的是那些逐一拼湊的歷史,以及那個無法好好哀悼,無法好好愛的時代故事。

文章標籤

Loro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與貍奴不出門》黃麗群.
「過日子大多時候是不插電的,所有位移來自慣性擺盪,望前程留後路,外力從那一頭逼過來,從那一頭彈回去,軌道漸漸形成,久了身體也看不見,身體就是軌道本身,走成一條路的人,有時自己也將成為平坦。」-p.231

 

61072549_2637595716467977_7717251564494127104_n.jpg
 

與世界單打獨鬥,是種高貴的練習。


書名取自陸游詩句「我與貍奴不出門」。
黃麗群的散文集,是與世界單打獨鬥的日子裡,寫獨處、寫冰箱、寫旅行、寫喜歡……,平凡的微小事物逐一成了小小的大事。

「世上有兩類型人,一種在群體中呈充電狀態,另一種則悲慘的根據能量守恆原理自然呈漏電狀態。」

「當然,我從不懷疑人能對自己說謊到什麼地步,這或許也是獨處真正困難的原因,一手瞞自己,一手又拆穿,獨處就是這樣一個疊疊樂般的地獄與天堂。」

對我來說,獨處這件事和寫作有極大關聯性。需要寫和個人經歷相關的的文章,我就非常需要獨處的空間。我認為書寫自身的故事就是對自己說謊然後又拆穿自己的過程。

「二十幾歲的身與心常常真是一座窗就輕輕框住了;二十幾歲的墜落,高度似乎也差不多就是二樓,當然十分疼痛,卻還有一線生機。」

「老年永遠不會理想的吧,不管怎麼說。因為生為一個人就不是太合乎理想的事。因為人會變老本身就是最不理想的事。」

她和世界頂嘴時,是以一把鋒利精準的劍,單刀直入的向前揮去,直言不諱的揮灑武士豪情。初次閱讀她的作品,就會被她的文字風格吸引。而在相對理性的文字裡,也有會心一笑的片刻,像是她寫著和媽媽旅行的記事就十分有趣。

文章標籤

Loro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