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舞的熊》Witold Szabłowski.
「有好多天,薇拉都會用手去摸鼻子,尋找『哈卡』。雖然金屬環一輩子都給牠帶來痛苦,但沒有它,薇拉不知道要怎麼活。彷彿牠已經習慣當一個奴隸,現在,突來的自由反而讓牠覺得是威脅。比起疼痛,牠更害怕自由。」-p.92

 

59997525_2631709827056566_1243119940991451136_n.jpg
 

自由是一場巨大的冒險之旅。

轉型前,跳舞是為逃避不自由的痛苦;
轉型後,跳舞是對於突來的自由害怕。

 


「跳舞的熊」是一本描寫轉型與自由不易的深入報導文學。以吉普賽人延續數百年的「馴熊」傳統不再合法的解放過程,延伸至一九八九年開始民主化的波蘭及諸多前共產世界國家的人們在轉型之後的想法、感受。

「熊對金屬環被拿下來,可能會有各種不同的反應。有些熊好幾天都彷彿覺得不是自己,會一直用手去摸鼻子,覺得迷失。」

本能一直潛伏在熊的內心,但在馴熊師的長期馴養下,牠們習慣和人一起生活,習慣用兩條後腳站起來,開始左右搖晃。為了乞求麵包、糖果、一匙啤酒、有人摸摸他們、讓牠們不再痛苦。「跳舞」是為了逃避不自由帶來的痛苦,因此服從威權的表現。而自由突如其來,有些熊適應良好,也有些熊開始迷失。牠們不曉得此刻甜美的自由會持續多久,會不會帶來更巨大的傷害。自由是如此複雜,不僅僅是對於熊,對於人亦然如此。

「可惜,這是令人沮喪但真實的結論――我們的熊生活的所在,只有自由的表象。」

被解放的跳舞熊們聚集在貝利察的「跳舞熊公園」,這座公園是為了幫助牠們重拾自由的場所。但公園的四周佈下了通電的鐵絲網,鐵絲網的設立雖然是為保護這些還不能獨立生存的熊。不過,同時也代表著,原來,自由是有界線的。不禁聯想到的是自己身處的民主國家,在偶爾對自由民主失望的時刻,我們就像觸碰到鐵絲網的跳舞熊,忽然發覺,自由民主的界線。

後半部是本書作者以招車或租車的方式,在古巴、科索沃、烏克蘭、愛沙尼亞、塞爾維亞等「自由實驗室」縱橫,與這些前共產世界國家的人們談話,了解這些人們在轉型之後,哪些部分獲得了解放,又在什麼地方感到迷惘與適應不良。

轉型之國的人們也和跳舞熊們一樣,有些人懷念史達林時期的美好,有些人感謝自由帶來的新生活。很精彩的一本報導文學,「跳舞的熊」原先可能只是單純以動物保育角度看待的新聞話題,深入了解後是自由與不自由之間的故事。不僅是熊的處境,連馴熊師的處境也有撰寫,而後延伸至轉型之國的人們。

「自由使人疼痛,而且一直如此」

無論是跳舞熊、東歐諸國的人們、甚至是在台灣的我們,都正在自由的冒險旅途之中。偶爾會有感到艱辛、挫折的時刻,偶爾也會有迎來美好的時刻。

文章標籤

Loro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牛蛙》胡遷.
「我無法想像,一個人讓隻牛蛙搶去老婆是個什麼狀況。有時候我活著有一種感覺,就是發生什麼都不會太奇怪。」-p.58

 

59779355_2629618673932348_2741549368170512384_n.jpg
 

一個女人要和一隻牛蛙結婚了。

而這座城市的下水道裡,
流動著像泥漿一般的東西正在蠢蠢欲動。

 


小說以第一人稱的視角敘述一名青年得知表姐即將嫁給一隻牛蛙,而牛蛙沒多久後卻慘遭殺害的事件作為開端。無所事事的他開始追尋殺害牛蛙的兇手,查明真相的過程中,也述說了關於一個自負到不可一世的老頭、一個軟弱卑鄙的兒子、一個自私的女人、一個麻木乖張的母親之間的故事。

「你不知道這個世界有多麼令人沮喪,當我還能選擇這樣生活的時候,就像是一種救贖,我再也不用面對所有難堪了。

我依然記得坐在電影院看《大象席地而坐》時的感受,當時感到的那種絕望像是捏緊胸口的痛。面對這世界的沮喪無力仍瀰漫在《牛蛙》的故事中。胡波的作品讓人感到絕望、頹廢、喪氣,但他卻是真真切切書寫著美妙的軀殼下不可直視的東西。

荒唐的故事在「世界怎麼了?」這個問題拋出的同時,原本覺得像是玩笑一般的牛蛙婚禮一點也不奇怪了。

「我從牛蛙身上看到了匱乏,我們活得差不了多少,區別僅是我見過那些真正美好的東西。而最痛苦的是,那些美好全然跟自己沒有關係。」

文章標籤

Loro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瀕死之眼》東野圭吾.
「他對成美的情感稱不上真正的愛情,不過就像穿過的舊襯衫一樣,對她仍有一絲的不捨,一旦清楚知道已經失去,胸口還是會有一股哀傷。」-p.269

 

58916877_2625467947680754_3549137158373638144_n.jpg
 

一場車禍,中止了她原本幸福的人生。

車禍的肇事者可以遺忘罪惡感,
但,逃不過瀕死之眼的怨念。

 


無辜喪命於一場車禍的岸中美菜繪,死前的不甘心成了深沉的怨念埋藏在雙眼之中。車禍的肇事者雨村慎介在某天夜裡遭到襲擊,喪失了關於車禍的所有記憶。一個神祕女人的出現,雨村開始一場驚心動魄的記憶拼圖過程,車禍的真相究竟為何?

「慎介盡可能抽絲剝繭地回想之前發生的所有事情,從最初開始的一點一滴,連任何瑣碎的小事也不放過,全部重新檢視,他認為一定可以在某個細節找到線索。」

要說東野圭吾的小說是推理小説的入門首選,我想是再適合不過了。由一場車禍開始讓一個個相關人物登場,故事節奏不快不慢,引人入勝的敘事手法,讓人不由自主一口氣讀完好幾個章節。不寒而慄的氛圍直到最後一頁都沒有消失,原本以為是像靈異事件的鬼故事,但其實這本小說恐怖的是人的罪惡與怨恨。殘酷黑暗的終究是人。

其實故事並不複雜,也不難推論。我個人更喜歡的是人物的心理,每個人都為了本身的某種動機行事,找尋真相就像釐清動機的過程。如果要說探究人性的話,我覺得這本小說著墨的並不深,不過他是以一種間接的方式,會讓我在讀的時候很想挖開那些人物內心藏著的「某個東西」。

文章標籤

Loro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傾城之戀-短篇小說集一》張愛玲.
「薇龍走到轉彎的地方,回頭望了一望,他的車依舊停在那兒。天完全黑了,整個的世界像一張灰色的耶誕卡片,一切是影影綽綽的,真正存在的只有一朵一朵頂大的象牙紅,簡單、原始的、碗口大、桶口大。」-p.55

 

59022842_2623987227828826_8571992615229063168_n.jpg
 

胡琴咿咿啞啞拉著,說不盡的蒼涼的故事。


如一壺茉莉香片的苦澀,這是我讀完她筆下每篇故事總會浮現的感受。

「張愛玲」始終是我心中的不朽經典,是書櫃裡值得一再翻閱的故事。

大時代裡的女人和男人相遇、相愛、相恨、相怨,最圓滿的結局是一個城市的陷落而造就的。

白流蘇和范柳原擁有看似最圓滿的結局,而圓滿是殘缺的形狀拼湊而成的,過程的顛沛流離也是最蒼涼的。

「如果......如果該是什麼樣的果子呢?該是淡青色的晶瑩多汁的果子,像荔枝而沒有核,甜裏面帶著點辛酸。」

小說就是一串串的如果,張愛玲寫下的「如果」總是甜裏面帶著辛酸。苦澀的,如此貼近人生的滋味。

「衣櫥裏黑沉沉的,丁香末子香得使人發暈。那裏面還是悠久的過去的空氣,溫雅、悠閒、無所謂時間。衣櫥裏可沒有窗外那爽朗的清晨,那板板的綠草地,那怕人的寂靜的臉,嘴角那花生衣子......那骯髒、複雜,不可理喻的現實。」

以時代裡的小人物之情事勾勒出複雜、不可理喻的現實樣貌,人生道不盡的蒼涼呀。

身處的時代不同,而故事裡流露的情感仍是能讓人猶如置身其中。

遲遲不敢承認自己對張愛玲的文字有多麼傾戀,總覺得自己還是不夠格的讀者。

希望自己對她以及她筆下的故事更了解時,才能說張愛玲是我喜歡的作家。

不過等到覺得自己夠格的那天,我想那天是永遠不會來臨的。鑽研的再多都沒有人比她自己更了解。

以前是零散的讀她的作品,雖然說順序其實不太影響閱讀的感受,我依然希望自己能按照順序完整的讀完她的作品一次(包含曾閱讀過的)。
有時間的話我會寫短篇小說各篇的心得分享放在痞客邦,因為我真心覺得她幾乎每一篇都很值得一看。

文章標籤

Loro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星星都已經到齊了》張曉風.
「當年小小的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留不住爸爸,半世紀後,我仍然不明白父親為什麼非走不可?當年的我知道他繫上腰帶就會走,現在的我知道他不思飲食,記憶渙散便也是要走。然而,我卻一無長策,眼睜睜看著年邁的他杳杳而逝。」-p.90

 

57909036_2619230738304475_7858494119528628224_n.jpg
 

蒙古高原那片美麗的星空,
星星都已經到齊了。

 


對於張曉風的散文,唯一的印象是在高中的國文課本上,不過連篇名我都不記得了。

讀完這本散文集特意找出了國文課本,果真有那麼一課,而且還是收錄於《星星都已經到齊了》的「給我一個解釋」。

初次閱讀她的散文,篇篇引經據典,恰如其分的將古人詩詞融入於現代散文中,讓人不禁讚嘆,真不愧是中文系教授。

懷人、抒情、詠物、寫景、藝術欣賞,無一不是大塊文章。而最令我動容的是描寫父親的篇章。

「家人至親,我們自以為極親愛極了解的,其實我們所知道的也只是膚表的事件而不是刻骨的感覺。刻骨的感覺不能重現,它隨風而逝,連事件的主人也不能再拾。」-《不識》

「曾經,我急於用我的小手向生命的大掌中掏取一粒粒耀眼的珍寶,但珍寶乍然消失。我抓不到我想要的東西。可是,也在這同時,我知道我被那溫暖的大手握住了。手裡沒有東西,只有那雙手掌而已,那掌心溫暖厚實安妥,是『未求已應』的生命的觸握。」-《有求不應和未求已應》

身分證遺失的記事寫成了「我撿到一張身分證」,過往的記憶一一書寫,她是說故事的人。

而故事之下的自我對話,是我認為蠻有趣的部分。一個完整的人豈能用三言兩語描繪?

我們真真切切的活著,但沒有那張身分證,我們什麼也不是。世間沒有誰識得誰,也許連自己也不識得自己。

「蒲公英的散蓬能敘述花托嗎?不,它只知道自己在一陣風後身不由己的和花托相失相散了。它只記得葉嫩花初之際,被輕輕托住的安全的感覺。它只知道,後來,就一切都散了,勝利的也許是生命本身,草原上的某處,會有新的蒲公英冒出來。」

.

文章標籤

Loro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鄉村生活圖景》Amos Oz.
「他站在那裡等待了片刻,不知道自己究竟在等待什麼,直到看見那條狗在對面離他三十呎遠的人行道上熱切地看著他。他想走上前去撫摸那條狗,可是狗站了起來,慢慢往前走,保持著原來的距離。」-p.162

 

57840078_2617106908516858_8972197216898777088_n.jpg
 

特里蘭,田野和果園環抱的拓荒者村莊。
一群終日尋找,卻遍尋不著的失物之人。

 


故事發生在奧茲夢境裡的虛構村落― 特里蘭。藉由鄉村人物的日常風景勾勒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與複雜的情愁。

「繼承/親屬/挖掘/迷失/等待/陌路/歌唱/彼時一個遙遠的地方」,

八篇各自獨立的故事,在人物們穿插出演中,構成特里蘭的鄉村生活圖景。

「我偶爾需要一小塊巧克力,給我黑暗的生活帶來一些甜蜜,可是她把巧克力給藏了起來,好像我是個賊。她什麼也不懂。她以為我需要巧克力是因為我貪婪。錯!我需要它,是因為我的身體本身不能再製造出甜蜜了。」

或許因為這本書是奧茲晚年的作品,總覺得故事裡的老人比任何人物都更真實,真實的讓人窺見生命即將走到盡頭之際的那顆脆弱心靈。

在閱讀這一本短篇時,每篇的結尾很多時候我其實是摸不著頭緒的。就和書裡的人物一樣像是終日尋找卻遍尋不著的失物之人。

而奇妙的是我卻還是想一直沿著奧茲的文字不停挖掘,途中偶爾迷失、偶爾走上陌路,

而最終都像妻子留下字條就忽然人間蒸發的特里蘭村長一樣,只能等待。

「他在紀念公園前停了下來,坐在長椅上。妻子兩三個小時前顯然就坐在那裡,讓阿迪勒送便條紙到臨時辦公室給他;因此他就坐在長椅中間,流血的手上包著圍巾。細雨開始飄落,他扣上大衣釦子,坐在那裡等待他的妻子。」

比起解讀這本書的寫作與家國寓言主題,我更喜歡咀嚼故事裡人物的情感。奧茲筆下的人物總是有著孤獨與憂傷的特質,這是我認為最吸引我閱讀的原因。特里蘭村莊的紀念公園是故事裡重複出現多次的場景,人們一個個坐在公園長椅裡等待的同時也走進回憶的長廊裡尋找,找尋遺失的過往、目標,以及自己。

文章標籤

Loro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念念時光真味》吳念真.
「阿公入殮後,我們拆開被套和枕頭套準備拿去焚化,沒想到枕頭套一拉開,裡頭掉出來兩張千元鈔,那是我這輩子曾給過阿公的少數的錢,他竟然都沒花,嶄新地保留著。那兩張鈔票現在也還在書房櫥櫃裡的一個盒子裡,和爸媽的腳尾錢一起收著。」-p.65

 

56857722_2611826832378199_7877059910234537984_n.jpg
 

念著的是記憶裡那些時光的真滋味,
念著的是回憶裡那些時刻的人情味。

 


全台灣最會說故事的歐吉桑果真名不虛傳,我總覺得每每讀起他的文字,就像他真的在耳邊說故事一樣。

這次,他以食物為引,寫下人生中難以忘懷的時光。

「越是尋常的菜餚裡,越是隱藏著無法取代的『媽媽的味道』。不過,我記憶裡白菜滷的氣味卻不是媽媽的,而是父親的。」

我記憶裡的「白菜滷」味道也是父親的。甚至說我記憶裡的所有料理基本上都是父親的味道。因為我的父親也是廚師。

這也是我一看到這本書就想閱讀的原因,故事平凡動人,但卻能勾起心裡深處的回憶。

「當我那樣罵你們的時候,其實我心裡也在哭,你們哭的可能只是一餐飯,而我哭的卻是明天、後天,未來久久長長的日子,我們到底有沒有能力把你們養大?」

除了觸動自己的回憶以外,我喜歡讀著這本書能像是乘坐時光機回到那個年代一樣。

「原來那個時代是這樣呀!」的感觸一直浮現,就好似爺爺、奶奶說著「咱以早彼時陣......」

我們身處的年代是和那個年代不同了,而那些故事裡卻始終有著撲鼻誘人的真情滋味。

文章標籤

Loro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他們總在某個地方》小川洋子.

「小男孩一手緊緊握住籐籃提把,另一隻手伸出去靠在犀牛快要脫落的尾巴前端,像是想安慰牠、想要緩解牠的痛苦一樣,掌心不停地畫著圓。」-p.194

 

56737233_2609728755921340_5412402672705732608_n.jpg

 

過往的記憶如影隨形成了思念,

他們總在某個地方,任由你恣意懷念。

 

八則以動物為名的短篇,每則故事的動物都有各自的象徵。

害怕遠行的女子與陪行馬、小說家和翻譯家與河狸的小樹枝、村子的代表動物口琴兔、阿萊城老人與遮眼小鷺、

娃娃屋裏的小狗、動物園小賣店店員與獵豹、斷食療養院的女人與蝸牛、替身旅人與龍之子幼稚園。

各自獨立的短篇集結成一種無以名狀,卻繚繞在心頭的思緒。

 

「今生應該不會再碰頭的人、這輩子已經沒機會見面的人、只能看見骨頭的存在,這些人事這些物,一樣樣在心頭浮現。

大家都恪守在自己工作崗位上。我也再度把小樹枝擺回原處,繼續寫我的小說。」

 

懷念的是錯失的時光、曾經的生命片段、甚至是自己。

他們總在某個地方任你懷念,懷念的時刻結束,我們再度將思念擺回原處,繼續過日子。

                                    

「他抬頭筆直地望向犀牛,犀牛也回頭看他,像是不知道該怎麼回應的模樣,但最終犀牛似乎也忍不住,也溫柔地回撫那小男孩的頭。」

 

小川洋子的短篇小說瀰漫的是難以言喻的奇妙氣息,而這股氣息像犀牛溫柔撫頭的舉動。

犀牛並非這本書裡提到的主要動物,而且故事裡的犀牛是人穿上布偶裝扮演的。

但這段文字卻讓我覺得最貼近八則故事裡人物之間的關係,而且也像讀著這本書的我。

我想像那隻犀牛給予故事裡的人物一個溫柔的鼓勵,也像被小男孩安慰的犀牛一樣,有股難以言喻的情緒被釋放了。

 

我們的思念無處置放,又無處不在。

文章標籤

Loro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複眼人》吳明益.
「達赫是多麼懷念那段時光,以至於他根本不敢回想,以免那些脆弱而危險的記憶被打破,或者被自己修改。達赫是多麼懷念那段時光,但他很怕記憶會順道把接下來的時光也連綴起來,所以他盡可能不去回想。」-p.129

 

56659855_2606882802872602_3637224884620230656_n.jpg
 

阿特烈,阿莉思;求生與尋死的相遇。

兩座島,四個人記憶裡的故事。
曾經丟棄的物事,隨著海潮離開,而又隨著渦流回來。

 


「兩個眼睛不一樣顏色,看到的世界會一樣嗎?」
「有人兩個眼睛看到的是一樣的東西嗎?」

 

先不論同一個人的兩隻眼能否看見一樣的東西,我們能曉得的是,每個人的眼睛看見的世界都不同。

於是《複眼人》的故事就藉著故事裡每個人的故事連綴而成。

 

瓦憂瓦憂島的次子阿特烈,不願淪落死亡命運努力求生。失去丈夫、兒子的阿莉思,一睜開眼就想尋死。

H縣的哈凡和達赫在記憶裡徘徊遊走,思念著那段最懷念也最不願回想的時光。

 

位於太平洋上的垃圾渦流撞擊而來,毀了整片海岸,破壞了島嶼上平靜的生活。然而這波撞擊,也撞擊著島上人們記憶裡的某段過往。

 

「我們曾經丟棄的物事,以為大海能夠消化的物事,原本隨著海潮流走了,現在,竟然又緩緩地流了回來。」

「說起來這些垃圾好像是帶著某些故事漂流在海上的,因為每一樣被拋棄的東西都有故事。」

 

在一篇專訪中吳明益提到「小說裡很多角色都很絕望,都一度想「就這樣吧」。這樣的情緒趕不走,它像海浪一樣會再回來,

關鍵在於還有沒有什麼東西必須為它負責,讓人留戀或有深刻記憶,像阿莉思跟她的貓,像哈凡能看到海。

《複眼人》封面的那幅畫,住在房子裡的人不曉得腳下是一頭抹香鯨,他只體認到自己沒有沉下去,沒有被困境淹沒。」

 

阿特烈、阿莉思、達赫、哈凡的故事裡都各自有一頭抹香鯨在支撐著他們絕望的情緒。

 

縈繞在心頭的是阿莉思問阿特烈:「今天海上天氣好嗎?」

阿特烈答道:「非常晴朗」他們兩個人的眼淚一起流了下來。

 

《複眼人》讀完大約一週了,一直遲遲無法寫下對這本書的感想。

複雜的細節的不是因為多重敘事的形式,而是在那一個個故事裡埋藏的種子。

最容易發現的是吳明益老師著名的自然書寫,對於環境的書寫是在他的作品裡很常見的,初讀他的作品就能迅速被這樣的寫作風格吸引。

 

貫穿全書的垃圾渦流事件不僅是個環境議題,也是全書人物情感的象徵。

除了主要的四個人物之外還有許多故事中的人物也有各自的故事,或許篇幅不長,但卻都有著各自的意義存在。

比如烏爾蘇拉的故事。看似把這篇故事抽離也毫無影響,但這個故事的存在卻能代表了瓦憂瓦憂島還有人沒有忘記阿特烈。

 

吳明益:「世界雖然只有一個,但觀看的主體不同,看到的世界就不同──不是哲學意義上的經驗主義,

而是生物學上物種的確實差異。我覺得這個概念很適合拿來做為象徵。」

 

除了故事裡的人們,山、海、貓、鯨、海豹、船、房子……也有各自的記憶,各自的故事,各自看見的世界。

雖然人類總是遺忘了,但是「複眼人」會靜靜的看著。

文章標籤

Loro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德布希小姐》夏夏.
「在似是而非的聲浪中拋售鮮豔的情感/和以愛為名的糖果紙/三言兩語便想打發觀眾/故作憂愁是最時尚的打扮」-p.18

 

55536426_2417111065177707_9183193352240103424_n.jpg



是光影緩移、清澈的潺潺流水、被風吹動的蕾絲窗紗。
是一艘船上的木頭逐漸換成新的,直到全部的木頭都已被更換。

 


初嘗夏夏的詩集,隱隱約約地在字句間感受著詩人的心情起伏。

她在後記的開頭提問了「如果一艘船上的木頭被逐漸換成新的,直到全部的木頭都被更換過,這艘船還是原來的船嗎?」


這本詩集創作的期間,有些人從她的生命中離開,有些人來到,她的每個部份也逐一被替換。

就像那艘船汰換木頭的每一刻,有沉重陰鬱也有溫柔波動。我想,在人生轉折裡沉澱的創作總是最貼近自我的。


「 要問幾個問題疑惑才會平息  / 原諒幾次才能真的原諒 /

擁有的多寡如何計算 / 如何計算前去與後退的距離 /

如何不望向兩側 / 又能夠牽起兩旁的手 」


「 還有的時候 / 會期待一陣大雨作為不願赴約的藉口 /

想到完美死去的方式 / 卻更願意擁抱生之蒺藜入睡 」


「 假若 / 再多給我一天 / 再多一天 / 我願從未遇見你 /

撕開的票無法再入場 / 我將在戲院中為別人落淚 / 而輕易忘了你 」

文章標籤

Loro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